亲的日记扫描件、父亲的税务报表、哥哥的留学申请——这些足以让这个家庭的光鲜外表碎成齑粉。
但她知道,比起揭露,更彻底的报复是让自己成为他们永远无法计算的变量。
系统界面再次浮现,任务列表顶端闪烁着新的提示:“检测到宿主科研潜力,额外奖励:查看苏馨当前坐标。”
她顿了顿,指尖悬在投影上。
最终,轻轻划过“取消”。
香樟树的影子在地面拉长,像双温柔的手,托起她即将飞向云端的剪影。
远处传来地铁的轰鸣,那是通向未来的震颤,而她知道,在生物芯片开始运转的此刻,掌心的馒头碎屑,老槐树的年轮,母亲的最后一眼,都将成为嵌入年轮的星光——有些要永远埋在泥土里,有些,则要照亮更遥远的星河。
公交到站的提示音响起时,苏羌把录取通知书折好放进帆布包,里面还躺着奶奶留下的银镯子,内侧的“平安”二字被磨得发亮。
她转身走向站台,校服袖口的毛边在风里轻颤,像只终于展开翅膀的蝴蝶——尽管翅膀上带着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,却已准备好飞向系统为她开启的,没有温度却无限广阔的宇宙。
6 星际坐标(25-40岁)青海基地的风卷着沙砾拍打观察室的防爆玻璃,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蓝光在防护服面罩上投下流动的光斑。
苏羌盯着监测屏上的能量曲线,后颈的芯片突然发烫——那是生物连接器与反应堆磁场共振的信号。
系统提示音在耳蜗内响起时,她正用冻僵的手指调整参数:“目标星体:半人马座α星C科研站,苏馨生命体征稳定,脑电波同步率89%。”
防护服下的皮肤泛起细密的鸡皮疙瘩,不是因为零下二十度的低温,而是十二年前植入的芯片正在向大脑皮层发送神经脉冲。
她摸了摸左腕内侧的条形码——那是系统宿主的唯一标识,在紫外线灯下发着幽蓝的光,像朵永远不会凋谢的电子玫瑰。
助手递来的热可可在操作台上凝成水珠,她望着窗外磁约束装置的辉光,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说的:“镯子要戴在左手,离心脏近。”
银镯子在白大褂下硌着腕骨,内侧的“平安”二字已被磨得发亮。
《自然》杂志的封面被钉在实验室白板